欢迎各位兄弟 发布技术文章
这里的技术是共享的
上一篇我们简单地说了Router,Views和Controllers的工作流程,这一次我就按照上一篇的计划,来说说下面几个内容:
向视图中传递变量
Blade模板的用法
Laravel的数据库配置和Migration的用法
我们在开发web应用当中,通常都不是为了写静态页面而生的,我们需要跟数据打交道,那么这个时候,问题就来了,在一个MVC的框架中,怎么将数据传给视图呢?比如我们要在 ArticleController
的 index
方法的视图输出一个 $title
的变量,在Laravel中,有下面几种常见的方法:
public function index()
{
$title = '文章标题1';
return view('articles.lists')->with('title',$title);
}
这样的 with('title',$title)
中,第一个 'title'
就是key,第二个 $title
就是值,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我们的 articles/lists.blade.php
中输出这个变量了:
<body>
<h1><?php echo $title; ?></h1>
</body>
刷新我们的 blog.dev
,就可以看到类似这样的页面了:
而在blade引擎中,我们可以这样输出变量:
<body>
<h1>{{ $title }}</h1>
</body>
其实在blade引擎中, {{ $title }}
会被解析为类似 这样的输出 <?php echo $title; ?>
,不过这里的 {{ }}
符号会将数据原样输出,比如你将 $title
写成这样:
public function index()
{
$title = '<span style="color: red">文章</span>标题1';
return view('articles.lists')->with('title',$title);
}
这个时候你用 {{ $title }}
输出,会看到类似下面这样:
如果你想将 $title
作为页面元素渲染输出,你需要这样写:
<h1>{!! $title !!}</h1>
这里的 {{ }}
和 {!! !!}
是blade的最基础的用法,这两个我们会用得特别多,后面我会详细说说blade的用法。
使用这个方法的时候,你可以这样写:
public function index()
{
$title = '<span style="color: red">文章</span>标题1';
return view('articles.lists',['title'=>$title]);
}
刷新页面,你依然会看到一样的输出。这里需要说明一下,如果你传多个变量,比如:
public function index()
{
$title = '<span style="color: red">文章</span>标题1';
$intro = '文章一的简介';
return view('articles.lists',[
'title'=>$title,
'introduction'=>$intro
]);
}
在传递的数组中:
[
'title'=>$title,
'introduction'=>$intro
]
每一个key会在视图中作为变量,而 value
就作为变量的值。所以在视图中我们需要这样输出:
<body>
<h1>{!! $title !!}</h1>
<p>{{ $introduction }}</p>
</body>
这里应写成 {{ $introduction }}
,而不是 {{ $intro }}
。
使用compact是这样写的:
public function index()
{
$title = '<span style="color: red">文章</span>标题1';
$intro = '文章一的简介';
return view('articles.lists',compact('title','intro'));
}
compact()
的字符串可以就是变量的名字,多个变量名用逗号隔开。这个时候注意更改视图的变量输出。
以上就是Laravel中常用的几种向视图传递变量的方法,选择一种你喜欢的方式并坚持这一种写法就可以了,我是使用第三种。
上面的内容介绍了一点点blade的语法,这里我们再统一介绍blade,说说下面几个比较常用的:
@yield()
@extends()
@if() and @unless()
@foreach()
@yield()
和 @extends()
通常会结合者使用,实现我们通常所说的layouts布局:就是在web开发的过程中,我们将一些公用的部分如 header
, footer
等直接放在一个视图文件中,然后在使用的使用直接继承 (使用@extends)
就可以了,比如我们在 resources/views/
文件夹之下创建一个 app.blade.php
:
<!DOCTYPE html>
<html class="no-js" lang="zh-CN">
<head>
<meta charset="UTF-8">
<meta http-equiv="X-UA-Compatible" content="IE=edge">
<meta name="viewport" content="width=device-width, initial-scale=1, maximum-scale=1, user-scalable=no">
<title>Laravel 5 教程</title>
<link rel='stylesheet' href="/css/all.css" type='text/css' media='all'/>
<script type='text/javascript' src="/js/all.js"></script>
</head>
<body>
<div id="wrapper">
@yield('content')
<nav class="nav-container group" id="nav-footer">
<div class="nav-wrap">
<ul class="nav container group">
<li class="menu-item">
<a href="/" rel="nofollow" target="_blank">Laravel 5 Blog</a>
</li>
</ul>
</div>
</nav>
</div>
</body>
</html>
写上这么一些内容,其中css这个 href="/css/all.css"
,需要我们手动在public/
文件夹之下创建 css/
文件夹,并创建 all.css
这个文件,对于js的src="/js/all.js"
也是同理,这两个文件是为了后面的页面美化而做的提前准备。
注意到 @yield('content')
这个语法,这里就是说,这里有一个 content
的内容区域,如果某个页面继承了这个 app.blade.php
,然后那个页面就可以动态改变@yield('content')
的内容了。比如我们在 articles/lists.blade.php
中,我们继承一下 app.blade.php
:
@extends('app')
@section('content')
<h1>{!! $title !!}</h1>
<p>{{ $intro }}</p>
@endsection
这里的第一行 @extends('app')
就是声明这个页面继承于 app.blade.php
,也就是我们的 articles/lists.blade.php
可以使用到 all.css
和 all.js
文件,然后 @section('content')
就是对于 app.blade.php
的 @yield('content')
,表明就是:在渲染加载 articles/lists.blade.php
的时候,@yield('content')
这部分内容会被替换为下面的内容:
<h1>{!! $title !!}</h1>
<p>{{ $intro }}</p>
@if()
通常是用于在视图中根据某些条件来判断是否该显示某些内容,比如我们可以很“无聊”地试试这样:
public function index()
{
$first = 'jelly';
$last = 'bool';
return view('articles.lists',compact('first','last'));
}
在views文件中,我们使用一下 @if()
:
@extends('app')
@section('content')
@if($first == 'jellybool')
<h1>{{ $first }}</h1>
@else
<h1>{{ $last }}</h1>
@endif
@endsection
刷新一下就可以看到页面的输出,为 $last
的值。
上面的 @if()
,还有一个可以使用的标签就是 @unless()
, @unless()
就可以理解为 if( ! )
,就是 if not
这样理解就OK。
@foreach()
用于循环输出变量,比如:
public function index()
{
$first = ['jelly','bool'];
return view('articles.lists',compact('first'));
}
我们传一个数组给视图,然后,我们就可以使用 @foreach()
循环输出了:
@extends('app')
@section('content')
@foreach( $first as $name)
<h1> {{ $name }}</h1>
@endforeach
@endsection
刷新一下页面,就可以看到循环的结果了:
blade的更多知识,可以参考文档:
http://laravel.com/docs/5.1/blade
本部分内容为下节做准备
Laravel的配置文件都是在项目目录的 config/
文件夹之下,这里也就是在blog/config
文件夹之下,你可以打开这个文件夹看看,你面有很多配置文件:如mail.php(配置邮件发送服务的)
和 database.php(配置数据库的)
,我们这里就是来看看这个 database.php
配置文件:
'connections' => [
'mysql' => [
'driver' => 'mysql',
'host' => env('DB_HOST', 'localhost'),
'database' => env('DB_DATABASE', 'forge'),
'username' => env('DB_USERNAME', 'forge'),
'password' => env('DB_PASSWORD', ''),
'charset' => 'utf8',
'collation' => 'utf8_unicode_ci',
'prefix' => '',
'strict' => false,
]
//...
]
打开文件,你可以看到里面只是返回简单地php数组而已,我们目前只是关心connections
这个数组。上面的代码并没给出所有的数据库配置,你可以自己看,由于博主使用的是mysql,所以这里会给出mysql的配置,其他数据库你可以参照着来,后续的教材博主也会依旧使用mysql。
那这里说到的配置,基本上就是对下面四个变量的配置:
'host' => env('DB_HOST', 'localhost'),
//如果.env文件没有DB_HOST配置,则取localhost,后面的一样
'database' => env('DB_DATABASE', 'forge'),
'username' => env('DB_USERNAME', 'forge'),
'password' => env('DB_PASSWORD', ''),
这里的env()方法是读取到.env (位于blog/.env)
这个文件里面的配置项
打开这个文件,你可以看到一些常用的配置,包括debug模式和开发环境,你也可以看到我们下面这几个需要操作的选项:
DB_HOST=localhost
DB_DATABASE=homestead
DB_USERNAME=homestead
DB_PASSWORD=secret
由于这里我使用的是Homestead的开发环境,所以才有了上面的配置 (Homestead的默认用户名和密码为homestead和secret)
,如果你是直接使用 php artisan serve
这种方式开启服务来开发的话,相应地修改你的配置。
Laravel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配置呢?很大的一个原因可能就是考虑到文件的安全性和便捷性,这样我们在需要将代码推送到coding或者Github的时候,我们可以直接ignore这个 .env
文件,不必担心我们的核心信息呗泄露。在部署应用的时候,我们可以直接在服务器创建一个 .env
文件,写上对应的配置项就OK了。
就这样,只要我们正确配置信息,我们就连接上数据库了,当然,你得首先创建一个homestead数据库。
连接好数据库之后,我们就需要创建相对应的数据表了,在没有使用Laravel之前,你可能都是直接手动创建数据表的,比如我们这个blog项目,你会到数据库中手动创建一个 articles
数据表,但是在Laravel的项目中,我极力推荐你使用Migration,这样有什么好处呢?其实你可以将Migration看做一个数据库的版本管理工具,就如git对于我们的项目文件的版本管理,你可以 rollback
,你可以 reset
等,它给予你一种代码实现和命令行结合的方式来管理你的数据库,如果你在 blog/
目录下,命令行执行 php artisan
,你可以看到很多命令行,下面这几个就是我们这里谈到的rollback
和 reset
等:
红色框框这几个基本就是比较常用的,如果这里我还没有说服使用migration,那么我们来将这个过程走一遍:
首先,我们创建一个 migration
文件,也就是定义一张表的 schema
,命令行执行:
php artisan make:migration create_articles_table --create='articles'
顺利执行之后,我们会得到一个migration文件,这个文件位于database/migrations/
下面,打开这个文件夹,你可以看到Laravel本来就有两个migration文件, users
表和 password-reset
表,我们在这个项目中目前还不用这两个文件。所以可以直接删掉,然后打开我们刚刚生成的migration文件:create_articles_table
这个文件
public function up()
{
Schema::create('articles', function (Blueprint $table) {
$table->increments('id');
$table->timestamps();
});
}
/**
* Reverse the migrations.
*
* @return void
*/
public function down()
{
Schema::drop('articles');
}
这里有两个方法: up()
和 down()
。 up()
方法是执行 php artisan migrate
的时候调用的,这个方法会创建一个 articles
数据表,而 down()
方法则是在 php artisan migrate:rollback
的使用执行的,这里会直接删除articles
这个数据表。
但是,这里先不要急着执行 php artisan migrate
,我们还需要为articles的增加几个字段:
public function up()
{
Schema::create('articles', function (Blueprint $table) {
$table->increments('id');// 主键 自增
$table->string('title');
$table->text('intro');
$table->text('content');
$table->timestamp('published_at');
$table->timestamps(); // 自动创建的两个字段:created_at 和 updated_at
});
}
这里我们的 intro
字段是文章的简介, published_at
字段是文章的发表日期,这样做对我们写博客有很大的好处,你可以将博客的发表日期控制起来,因为有一些我写好的但是还没有到发表日期的,还不想让用户看到的文章我就可以用published_at
来控制了。这样之后,我们来执行一下 php artisan migrate
:
然后,articles这个表就创建成功了。
这个时候你可能还没有体会到migration的好处,想象下面两个场景:
1. 在进行团队开发的时候,团队成员将我们的代码pull下来之后,怎么可以拿到一样的数据库表设计呢?难道要我们将表 export 出来,给每一个成员import一次?这显然不够明智,如果使用的migration,就一行命令,直接`php artisan migrate`,就可以拿到一样的数据库表了。
2. 如果这个时候我们发现articles这个表的有一个字段写错了,比如我们的intro字段写错,它应该命名为introduction的,这个时候,我们怎么办?直接手动改数据库的表?那么回到第一个场景,你的团队成员也需要手动改?这显然也不是我们喜欢的方式,这个时候,migration的优势就来了
比如我们这里演示一下怎么解决第二个场景:
我们只需要命令行执行:
php artisan migrate:rollback
然后修改up()方法的intro字段:
$table->text('introduction');
然后再执行 php artisan migrate
:
大工告成,更多特性请看文档:
http://laravel.com/docs/5.1/migrations
貌似上面配置数据库链接之后还没有用到,不用着急,我接下来的一篇会具体说说Eloquent的用法,这个在Laravel中是很有代表性的部分,希望你可以学到一点东西。